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场“战斗”发起的原因,根据官方声明里的描述,是“有两家游客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游览时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互相谩骂、撕打,并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动物们的围观。”
也有网友称:“起因不太清楚,开始只是吵架,后来互相推搡,然后两拨人就扭打在一起了。”
因为一点琐事,两家人直接大打出手,且还是在旁边有小朋友观看的情况下(甚至还有个小朋友被抱着参与了战斗)。
松鼠很不认同这种做法。 在小朋友的培养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理论里提到:“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为此,他还做了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将儿童置于两组不同的成人模特当中,一组是具有攻击性的模特,另一组是非攻击性的模特。在观察了成人的行为之后,让他们进入一个没有模特的房间,观察他们是否会模仿先前所见到的模特的行为。
每个儿童在实验过程中都保证不会受到其他儿童的影响。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游戏室,在那里模特展示出不同的行为。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模特带进房间,让他(她)坐在凳子上,然后参与孩子们的活动。10分钟过后,让他们开始玩一套套零件玩具。在非攻击性一组中,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玩具,完全忽视了波波玩偶。在攻击性一组,成人模特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
“成人模特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上,骑在上面,猛击它的鼻子。模特又把波波玩偶举起来,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敲完之后,模特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这一攻击性行为连着重复三次,其间还夹杂着攻击性的语言。”
除了对玩偶的身体的攻击之外,成人模特还有语言的攻击,如“踢死它”,“怂包软蛋”。成人模特也附加有非攻击性词语:“这是个强硬的家伙”,“它还会回来的”。
10分钟之后,孩子们被带进另一个房间,那里摆放着一些吸引人玩具,其中包括一套洋娃娃,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但是孩子们被告知,不允许去玩这些有人的玩具,目的是让儿童产生一种挫折感。
最后,每个儿童都分别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包括一把锤子,一个用链子吊起来的求,球面涂成脸庞形状,还有标枪,当然还有波波玩偶。房间里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玩具,包括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实验的评价人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并给出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等级。
最后的实验结果显示:
1、成人模特不在场的时候,观察暴力行为一组的孩子们的倾向是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
2、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也预言观察非暴力行为的一组的孩子们会被比对照组的攻击行为弱一些。结果显示无论性别,这一组的孩子们都展现出比对照组孩子的攻击级别低一点。其中观察异性模特的男孩的攻击行为似乎比对照组稍微强一点。
3、无论被观察的模特是同性还是异性,孩子们的性别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而在这场闹剧中,这群参与者们对于旁观的孩子们来说都是示范者,而孩子们都是心智未发育成熟的学习状态下的观察者。
甚至不光是孩子们,动物们也参与了这场观察,可能也真的进行了模仿。
他们从这群“模特”的暴力行为中学会了怎么使用暴力:拳打脚踢、揪头发、言语辱骂……
然后如果有人或者是家庭成员与他们发生争吵时,他们或许就会使用学会的暴力手段进行回应。
有句老话说得好: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教孩子学会一个好的技能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培养,可让孩子学坏往往只需要这么一个瞬间。
孩子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往往大人就是孩子们学习和模仿的首要对象。如果大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做到好的表率,给孩子树立好正面的榜样,那孩子往往就会按照平时大人的生活习惯进行模仿学习,获得的成长可能就会变得畸形。
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树立一个良好生活习惯的榜样本就很重要了,对于这种触碰到道德和法律界限的行为,更应该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教育,而不是带着孩子去参与这种不合乎道德法律的事情,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认为打人是理所应当的。
想象一下,如果发生了口角,双方各退一步,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那孩子在以后遇到矛盾的时候,会不会也会采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呢?
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花他就开花,你种下的是果他就结果。
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我是 @松鼠Ai,愿每个家长都能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