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八回的尾声,说的是宝玉醉酒后回到他自己的房间,因宝玉让晴雯磨墨写字后又走开一整天,以及李妈妈的倚老卖老之举,由此引发的宝玉、晴雯、袭人之间的对话。这三人的性格,也在此一览无余。
宝玉对晴雯的体贴
晴雯跟黛玉有点像,她对宝玉有一种很深情的忠心在里面。她觉得宝玉交代的事她一定要好好地做。她可以让一个男用人把那个字贴在上面,可是她说又怕这些粗手粗脚的人贴歪了,就自己搬梯子爬上去贴。下雪天,她说贴了半天,贴好后手都冻僵了。
晴雯是个性格鲜明的女孩。可惜的是,作为丫鬟,她在主子面前表现的太有主见和想法,反而被认为不是个好孩子。比之袭人的面上恭顺背后“和宝玉做了坏事”,其实晴雯纯粹的多。
宝玉有一种很奇怪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很让人疼的。《红楼梦》里上上下下的人,都疼宝玉。
这样的体贴,或许就是能站在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吧。
按说,黛玉看到他握着别的女人的手(晴雯)应该很生气,可她完全不生气。黛玉从来不吃这种醋,她只吃宝钗的醋。
这就有趣了。有点像正室夫人对丫鬟小妾的宽容,可如果这个小妾身份和正室夫人相当,或者丈夫对小妾动了真心,想必就不会无动于衷了。换一个角度思考呢,是黛玉知晓在宝玉心中她和宝钗份量是不一样的,从小又对宝玉被群女环绕的场景司空见惯,所以才会对晴雯有宽容的心态。
别人说林妹妹早走了,他才恍然大悟。用时间的连接写出这个小男孩的醉态。
这个厉害。不是正面描写宝玉醉了之后如何如何,而是通过事件的发生、她人的神态行为表露,十分高明。
袭人的周到懂事
早上去尤氏那边看戏,吃了用豆腐皮包的包子,他知道晴雯最爱吃这个,就骗尤氏说自己喜欢吃,希望带回来下午做点心。他是要留给晴雯吃的。宝玉的心思都用在这些地方了,他的可爱也在这些地方。
宝玉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用心对待旁人,细思令人感动。
李妈妈觉得宝玉小时候吃过她的奶,就有一点恃宠而骄,就那么把点心给拿走了。
做人哪,很重要是知晓分寸,要有自知之明,明确认识到在他人心中自己是什么位置。
《红楼梦》里十几岁的小孩,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到了惊人的地步。一个懂事的丫头就是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小在那样环境长大的孩子,多半是人精呀。耳濡目染人情世故,非常知道如何处理,且不用刻意为之,已经成为她们的本能反应了。
宝玉真的疼身边这几个人,他把这些人当成真正亲的姐姐妹妹相处,可能比迎春、探春还要亲。迎春、探春、惜春虽然是亲姐妹,可是住在别院。可这几个女孩子是跟他朝夕相处,在生活里分享、分担了很多共同的东西,这种情感别人绝对无法代替。
即便我们现在多数人不是生长在那样的环境,可从小到大与家人的相处、与亲密朋友的相处二者相对比,也可明显看出,对家人是来自血脉相连的亲,对朋友则是性情相投、无话不谈的近。
青春期的无限可能
这一回借着李妈妈这个人物串出了宝玉的一些生活,也串出宝玉跟外面世界的关系,包括父亲门下的清客、账房里的人这种虚伪的应酬,跟他真正最贴心的人,像黛玉、晴雯这种关系,其实是两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可是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不是很大。
可以简单概括为对外人的世界--再大一些,难免会戴上面具适应这身份;对亲人的世界--这里的亲人不只是血脉相连的家人,还包括亲密的爱人朋友。在这些人面前,总是会更直接表露内心真实想法。
李妈妈对他很好,小时候喂过奶。但这就是青春期,青春王国有它的领域和界限,有自己的密码,外人是听不懂的。
即便成年人也如此,总会设定一个边界,所以才会有“知分寸”、“晓边界”一说。“你被踢出群聊”,很伤人,很实际。
我要讲的青春期,就是十二三岁,刚刚发育,对自己还摸不定的那个状态,大概是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一这个时期。那个年纪的暧昧性、半大不小的状况、对生命的朦胧与模糊是最奇特的。那个年龄中对生命的存在与不存在都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到底从哪里来,将来要往哪里去。
真是如此。回想自己在那个年纪,一度陷入“我为什么活着”的困惑中,一度疑惑“人为什么一定要快乐”,对来自身边所有人的话语很多时候难免“说着无意听者有心”,对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情感更是懵懂、好奇、想靠近又害怕…而在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很多都记忆犹新,很大可能就改变了未来的命运,形成了不同的自己。
我们后来认定生命只有一个定性,只有一条路走的时候,相对于青春期无限可能的那个摸索,是一个限制,是从无限变成有限。我们害怕青春期的原因是因为青春期提供的可能性太多样,觉得要赶快丢掉那种茫然与暧昧,赶快决定生命要往哪里走,希望有一条路可以追寻。可是正因为如此,大人的世界比青春期的世界要单调得多。
就像小时候总是渴望长大,认为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等真正长大了,又会怀念小时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既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期待,又难免担忧过多的未知干扰自己的选择。人总是矛盾的。有无限空间的时候纠结选择,只有一个方向前进的时候又觉得这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让二者达成平衡,是一生都需要为之费心的。
宝玉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快乐,看到什么事情都很兴奋,这绝对就是青春期。我觉得这个部分是《红楼梦》里最可贵的,它能在我们生命已经被压缩成一个模型之后,帮我们回想还没有被压成模子时的状态。
看《红楼梦》时,基本是投入其中,看人物的人生发展。反而是看蒋勋老师的评论,能站在局外人角度,引发更多思考和回忆。
如果你是一个父母或长辈,今天碰到一个十三岁的小孩跟你讲话,千万不要马上说你不要这样胡思乱想,你要有耐心先听他讲。我觉得这是青春期文学存在的最大意义。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容易遗忘自己曾经走过的困境,这个困境是弥足珍贵的,尤其在教育上面。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很容易就进入一个框架,比如按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要求孩子,反而可能由此忽略了孩子真正要变大的内容。当然,人与人的沟通,本来就带着主观的成分。或许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与人沟通时,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尽量站在她人角度去理解和相处。
感人的生命情调
我常常看到,有些父母看着孩子长大,会陷入孤独。可是孤独归孤独,你不要寂寞,如果是寂寞,你就会去抓住不放,会造成很多痛苦,甚至变成年轻一代最大的压力。他们绝对是爱父母的,可又要有自己的领域,这时的为难是最严重的。我也看到,一些弄懂青春期的中年人,会在家里营造出永远活泼的状态,孩子自己都不想出去。这说明他的青春期回忆一直在,他知道青春期的活泼是创造,是寻找好奇,所以就带着孩子一直在寻找创造。创造力本身是青春期对无限的摸索,而这也使得代际之间有可能产生沟通。
没有孩子,还不能真切理解父母对长大急切离开家孩子的心态。不过,却由此能够理解父母,并对与后辈的相处多一些思路。但是,毕竟理解和真正做到是两码事。人有时候很难挣脱自身个性带来的主观情绪,也许在控制不住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想自己曾经年轻时候的想法和状态,没准就能找出一个合适的方式更融洽相处。
袭人很会讲话,这样的话,把青春王国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建立起来了。袭人说你要赶她,我们一起都走了,这个青春王国就会崩溃,所以宝玉就不敢讲话了,因为宝玉希望这个青春王国能够维护。他感觉到李奶妈撞进了青春王国,所以要赶她出去。可是现在袭人说你若撵她,我们一起走。那他就要权衡轻重了。
袭人在其间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既理解大人对孩子们打着关心或抱着地位尊崇心态作出的行为,又清楚同龄人对该事件过激反应的原因。或许她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应对,却可从中看出袭人善解人意的个性。
曹雪芹说,他这一生碰到了这么多的女性,他觉得不可因他的不肖而不流传。他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人,一辈子什么好事也没有做过,可他碰到了这么多女性,体味过这么多伟大女子的爱,他要去记录她们。
由此才有这本小说。由此也可见作者心思之细腻。倘无作者身边人对作者的深情厚谊,倘无作者对身边人的感激肺腑,我们没准就体会不到该本书对世人的影响,也就没有个人由此产生的领悟。可知机缘巧合一说真是如此。
本文写于202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