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女孩子要富养,男孩要穷养

2021-03-09 xxvv


在打开包装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说说他的期待,他想象中盒子里装的是一个怎么样的玩具,他会通过这个玩具得到怎样的快乐。在期望达到高峰的时候,我们再打开盒子,就可以充分让孩子了解到他基于盒子的外包装得到的想象

随着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穷养还是富养的话题常常被人提起。每每讨论起这个话题总会想到那句简单粗暴的“男要穷养,女要富养”。

很多人支持这句话的理由也很简单,在贫乏的物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性,可以磨练出艰苦奋斗的品质。而充裕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对物质世界的诱惑有很好的抗性,不会在未来被“坏男人”的糖衣炮弹轻易骗走。

许多家长都这样相信着,也这样践行着,结果却常发现事与愿违。


对于穷养,许多家长简单粗暴地将此定义为绝不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要,告诉孩子所有想要的东西都需要自己挣扎着去争取。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否艰苦持家且不论,他们往往对物质更执着,更不愿意分享,甚至很难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可是这能怪他们吗?他们从来未曾安心拥有过,他们对于物质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东西分出去了就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有机会得到,又怎么能学会与他人分享呢?他们从小被告知自己不配索取,不能拥有,又如何能学会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去享受爱与被爱?

他们常常会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类在有了自主决定权之后就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消费陷阱,似乎只有不断的买买买才能安抚内心那个没有办法拥有想要东西的孩子。

另一类确实拥有了父辈希望他拥有的艰苦奋斗的品格,他们执着于财富增长本身,却无法享受金钱所能带来的美好体验。与第一类相比,他们似乎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那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他们似乎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永远因为金钱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说到底,这两类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家人从小刻意建立的贫瘠的物质生活,而没有机会去学习如何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和谐共处。


而对于“富养”呢?许多家长将此简单理解为了给孩子提供他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物质环境,满足孩子各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物质要求,期待着金钱铸就的水晶屋可以熏陶出大方得体的小公主和小王子。

可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早早学会了享受物质,却未必学会了支配欲望。他们依然可能被匮乏感和不配得感困扰,他们也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始终生活在富足的物质环境里而无助。

况且,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千金小姐被穷小子用一碗麻辣烫骗走的故事也从不新鲜。毕竟,更新奇的往往更诱人不是吗?


为什么有的孩子处在极大丰富的物质环境中,仍然会有匮乏感和不配得感?为什么有的孩子生于并不富裕的家庭却仍然可以对选择和取舍游刃有余?

物质的多与少从来不能决定孩子会不会做选择,更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的品质。而穷养和富养,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


我们需要富养,但富养不是给孩子所有我们能够得着的最好的、最贵的,而是让孩子真的拥有选择权。富养应该带给孩子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被重视带来的安全感和能掌控带来的力量感,这会给予孩子面对未来取舍的勇气。

成人眼中的好并不等于孩子想要。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然后塞给他们我们眼中的最好,孩子的感受大概和我们被安排了一场包办婚姻类似吧。虽然之后长久的相处中,也许渐渐能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现彼此之间未必不能有爱情,但是最初的委屈、不甘却也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成人不过是占了善于表达的便宜,所以我们会说些“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只不过不是我喜欢的”之类的酸话。可是孩子不会说,不代表孩子没有喜欢的能力。喜欢从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价值不能决定喜欢,父母的判断也不能改造喜欢。

如果我们不曾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欢”,那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就是他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若是再细腻敏感些的孩子,也许衍生出的就是他不够好,他不配被爱。

我们不给孩子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孩子想要的东西太贵

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最差的处理方式莫过于随便在孩子身上找个原因作为我们不买东西的借口,比如告诉孩子,我今天不给你买是因为你从来不会好好珍惜东西。贫穷并不会伤害孩子,会伤害孩子的是我们为了掩饰贫穷而把错误推给孩子。

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们今天买玩具的预算是多少,你可以在这个预算里尽情选择。妈妈很爱你,你也值得最好的,但是钱不够多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未来我们可以想办法一起去解决。对于孩子而言,控制感和被尊重感远比玩具的价格要重要的多。

2)孩子想要的东西质量不好,华而不实

父母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去自己选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善于选择,他们不懂什么叫性价比,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质量过硬,他们只能看到光鲜亮丽的包装。

但是,这正是孩子学习选择的好机会。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承担的,哪怕我们明知道华而不实,也不妨先买给孩子。毕竟说教再多也不如实打实地让孩子体验一把什么叫做徒有其表。

在打开包装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说说他的期待,他想象中盒子里装的是一个怎么样的玩具,他会通过这个玩具得到怎样的快乐。在期望达到高峰的时候,我们再打开盒子,就可以充分让孩子了解到他基于盒子的外包装得到的想象,和盒子中真实存在的玩具之间的巨大落差。这时候你在对孩子的情绪表示共鸣的基础上,再告诉他辨别优质玩具的小技巧,就很容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了。


我们也需要穷养,但穷养不是在物质上苛待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区分“需要的”和“想要的”,并能够为了“想要的”去积累和等待。

家长大概都见识过孩子的“博爱”,进入玩具店就恨不得包场,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哪个都舍不得撒手,但是真的买回家之后却也不过是三分钟热度。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穷养”了,就是帮助孩子节制欲望。

第一,建立规则。我们可以在进入玩具店之前就和孩子约定好,这次只能买一个玩具,并且严格执行。之后不论孩子怎样撒泼打滚,都必须严肃地告诉他,我们已经说好了,你不可能通过这种方法就得到你想要的。

第二,给孩子一些时间,去做选择。孩子的喜欢就像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既然决定了带孩子来玩具店自己挑,就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感受自己的喜欢。那些五光十色的新奇玩具也许会让孩子眼花缭乱,但是他拿起来看过了、摸过了、拥有过了,他也许就能放下了。这个过程也是让孩子感受跟自己的欲望对话的过程。

第三,充分认可孩子的“喜欢”。获得喜欢的东西的过程,也是孩子获得控制感的过程。在跟孩子讨论帮助孩子做决定的时候,要让孩子认识到你和他是统一战线的,你认可他的想要,他才会愿意配合你一起想办法。不要让陪伴孩子购物,演变成你与孩子的权利之争。

第四,建立“想要的清单”。如果孩子真的有几样都特别想要的玩具,可以建议孩子把这些玩具放在自己的“想要的清单”中,作为未来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等,或者可以通过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想要的清单”是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的工具,只有学会了为了想要的东西去积累和等待,孩子在未来才不容易陷入超前消费的困局。


穷养和富养,从来不是一个选择题。穷不穷选择,富不富欲望。我们要结合这两者,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消费观。


相关商品